眼下,备受期待的中国传统神话题材电影《封神第一部》正在热映。
电影《封神第一部》的主题为“朝歌风云”,取材自《封神演义》和《武王伐纣平话》,这个家喻户晓的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皆基于“武王伐纣,周人代商”的史实。众所周知,殷商文化的核心区域就在今河南地区,因此电影《封神第一部》中也不乏一些与河南安阳相关的殷商文化元素。
甲骨文
(资料图)
甲骨文,又称“契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甲骨文最早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找到,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只当做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后来,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时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所在地。百余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54600块。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这里所展示的是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片甲骨惊天下”,是1973年在殷墟小屯南地出土的七千余片甲骨中的一片代表性很强的甲骨,它是用牛肩胛骨的左上块为占卜材质,甲骨上方共保留93个单字,重点占卜11次,占卜商王田猎的内容。
在电影中,出现的文字基本上是参照该文字的甲骨文写法。不仅如此,电影更是还原了用火炙烤龟板底部的占卜过程。
灰陶埙
埙(xūn),中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之一。古文曾载:“伏羲氏灼土为埙”,说明这种陶土烧制的乐器出现在三皇五帝那遥远的年代。
这里所展示的是早期陶埙的代表——妇好墓出土的灰陶埙。改埙呈倒置的螺形,顶端有一圆形吹口,为五音孔埙,近低处一面有倒品字形音孔3个,另一方面有左右对称的音孔2个,一大一小,形制相同,均作平底,经测音,可发11个音,从测音结果看,可以吹出七声音阶,已有若干音阶与调式,制造也已趋向规格化,可能已有标准音或绝对音高的概念。音色苍凉忧郁,如泣如诉。这种中国特有的闭口气振乐器,保存了一个古老的音响世界,引导人们走入一个苍茫悲怆的意境之中。
在电影中,出现了一些早期乐器,如古琴、古笛、鼓、编钟、埙等。对此,《封神第一部》的音乐监制蒙柯桌兰说道,“《封神第一部》里的埙和编钟就是参考仿制了妇好墓里出土文物的形制。”
青铜甗
甗(yǎn),古代的一种炊具,造型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甗,尤其是青铜甗,作为礼器长期流行于商至汉代。
这里所展示的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王陵祭祀坑的一件青铜甗。这件甗的特殊之处在于甗内有一颗人头。经鉴定,这颗人类头骨的主人应为一名女性,年龄大致在15岁左右。这颗头颅钙质流失十分严重,有学者认为这个人头应该是被蒸煮过后作为祭品放入甗中的。商人好鬼神,重祭祀,有着人牲、人殉的传统,而商人用活人祭祀的祭品多来源于战俘,尤其是羌人与西戎。周人祖先出自西戎,与羌人关系密切,不乏有部族人口成为商人的祭品。故有学者认为,周代以来史书对末代商王帝辛的丑化以及周武代商的合理性的书写,很有可能与周人祖先对商人恐怖的人牲、人殉的集体记忆相关。
在电影中,殷寿击败冀州侯苏护后,将苏护的人头装盛于青铜容器内,这一行为的渊源大致能追溯到人头青铜甗。
青铜人面具
商人迷信,好鬼神、重祭祀,被认为具有通灵与威慑作用的面具,成为了当时重要的祭祀或宗教用器。
这里所展示的的青铜人面具出土于安阳殷墟王陵区。从青铜面具所呈现的容貌特征来看,商人应该是典型的蒙古人种。商人来源于何地?此前这一直是学界争论的一个热点话题。随着当下越来越多考古证据的出土,学界普遍认为商人应来自于东方,大致在今豫北冀南一带,是古代东夷部落的一支,有鸟类崇拜,正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在电影中,多次出现了祭祀的场景,例如殷寿继位商王、祭祀先王,而在这些祭祀活动中,祭司们基本上都佩戴了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青铜面具。
穿越千年观封神,共品厚重文明史!当看完《封神第一部》的故事,你还感到意犹未尽,别忘了来河南安阳走一走,亲自去感受厚重的殷商文化,共赴千年之约!(综合顶端新闻客户端)
延伸阅读
由乌尔善执导,费翔、李雪健、黄渤、于适等主演的电影《封神第一部》于7月20日起全国上映。影片取材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和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据悉,主创团队计划用三部曲的形式演绎封神故事,《封神第一部》为《封神三部曲》开篇之作。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国砍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