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捷 李建熹 四川在线记者 吴浩
(资料图片)
五月的大凉山,群山环绕间的西昌发射场内一片热火朝天。在二号工位,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屹立于功勋塔架、蓄势待发,箭体上方五星红旗的图案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标志,在夏日炎炎中显得格外醒目。
“5、4、3、2、1,点火!”
5月17日10时49分,火箭腾飞的巨大轰鸣声响彻山谷,新一颗北斗三号卫星从这里飞向太空,这颗卫星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工程的首颗备份卫星,也是北斗三号工程高密度组网之后,时隔3年的首发任务。
第56颗北斗卫星升空瞬间
20年,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一直是我国发射北斗卫星的优选之地。
2000年10月到2003年5月,西昌发射场将3颗北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也就此成为中国北斗卫星发射“母港”。
2007年4月14日,西昌发射场成功发射北斗二号首颗卫星。自2010年开始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进入发射组网阶段,西昌发射场按计划陆续成功发射23颗北斗二号卫星。
2020年6月23日,随着第五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完成部署。
“从2000年到2020年的20年间,西昌发射场用44次发射、百分之百成功的战绩,一共将59颗北斗卫星(含4颗试验卫星)送入太空。”某发测站党委书记夏成华说,这样的数据和成绩,创造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组网速度新纪录,在世界航天发展史上亮出了中国的速度,创造了属于中国航天的传奇。
100%成功率背后,是把工作做到极致
古时,人们通过北斗星寻找方向。如今,“北斗”被中国航天人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这是我参加的第四十二次北斗卫星发射任务,也是第三次担任北斗任务01指挥员。”本次任务01指挥员白春波认为,北斗任务能实现百分之百成功,关键是一定要把工作做到极致。
北斗卫星整装待发。资料图
“为了适应高密度发射要求,发射场每个系统和岗位,都进行适应性自主创新。”白春波告诉四川在线记者,这个过程,需要发射场乃至整个任务系统发扬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需要发射场各个岗位协同配合。
说到极致,有这样一个故事。2018年10月31日,第41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的前一天下午,西昌突发5.1级地震,发射场区震感明显。与此同时,发射场已经进入任务最后阶段,正在进行推进剂加注工作,加注远控大厅内摇晃震颤。当时担任常规动力系统指挥员的赵飞回忆起那时的情景,仍有手心出汗的感觉:“正好进入最紧张、最危险的大流量加注环节,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怎么办?拼了!为了加注工作和发射任务的安全圆满,与任务相关的人员全部到位,大家一遍又一遍筛查、检查,一人查完另一人再来一遍。要知道,火箭燃料加注环节是有风险的,但是没有人顾及个人安危,就是这样团结一心,次日任务圆满成功。
还有一个故事。2020年6月15日,在北斗全球组网发射任务收官发射的决胜阶段,低温动力系统出现压力异常。“不留一点不确定性因素”,指挥部果断决策推迟发射,论证了燃料泄回再加注方案。“执行泄回任务的这一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紧张,连着两天两个波次泄回、20多个小时的坚守,我们终于将全箭燃料安全挤回了贮罐。”加注系统指挥员王耀萱回忆道。
两天时间,火箭一级、二级以及四个助推器的氧化剂、燃烧剂分别安全完成泄回操作,规模之大非常罕见。一周后,成功排查掉隐患,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拔地而起,托举着“收官之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北斗全球组网成功部署完成。
塔架上蓄势待发的火箭。资料图
接续奋斗,共同书写更多的传奇
其实,自2000年10月成功发射第1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开始,西昌发射场就承载了西昌航天人太多的专属北斗记忆。
“记得那是2011年7月27日,第9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在即,距离发射窗口仅剩半个小时,场区突然出现强雷暴天气。好在气象系统通过实时观测,凭借丰富经验,准确预测到了10分钟的雷雨间隙,为发射觅得宝贵窗口,成功护送北斗卫星飞天。”气象系统工程师杨寅楠回忆道。
“我1994年到发射场工作,经历了从北斗首发任务准备到完成组网的全部任务,我的岗位主要负责化验卫星及火箭燃料,确保燃料质量符合要求,大家都叫我们星箭燃料‘把脉人’。”化验系统指挥员谢宏伟说,这些年,随着北斗任务的发展,相关化验方法手段也不断进步,“北斗任务百分之百的成功率,也是我们化验系统追求的工作标准,推动着我们不断创新。”
“北斗的发展是西昌发射场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北斗组网高密度发射的历程也是西昌发射场能力快速提升的历程。”老牌北斗01指挥员陈政说,在西昌发射场,让人印象深刻的奋斗故事有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接续奋斗、不断向前,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还会取得更多的第一,书写更多的传奇。
(西昌发射场供图)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国砍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