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到撰稿:我和《美术报》的三十年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时间:2023-08-30 17:17:48

潮新闻客户端 潘丰泉

《美术报》一周一期,每每看下来,“心潮逐浪高”。阅读这份专业报纸,成了我日常画画包括生活的一部分,雷打不动。倘若漏掉某一期,一定得补看,不然少了什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很少想过,与美术研究相关的刊物有哪些?不过,那数得出、说得出名称的刊物,大多与发论文评职称有关,且办刊宗旨各有不同,都持有CN或者ISBN,要不带着两种刊号,这又是另一种刊物。

《美术报》属于前一种,尽管它不是一级核心和权威刊物,但融新闻性与专业性为一体的优势性,在各专业报刊中独占鳌头、鹤立鸡群。盛名之下的《美术报》,不断进取,一大批读者是它忠实粉丝,是当年一出场被专业人士一眼相中的刊物。

看了三十年,也算得上是铁杆粉丝。工作单位有订,与几份大报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排放在一起,后来又觉得这样不够方便,首先,不能一期期准时收看。

在家里或画室,打开一份刚刚由邮局工作人员送到我手里,还散发出油墨香的《美术报》,甚是惬意。有时几十版,沉甸甸,饱览美术界的风云变幻,琳琅满目,有种“坐看云起时”的心情,不出门知晓业内大致,天地大矣。可仔细阅读,随意浏览,一切拿捏、选择由我;二是,像伴着“时评、论说”栏目而来的美文,更多的评论是犀利的文辞和视角独特的内容,让人击掌叫好,道出一些缠绕在心间里,需要一吐为快的普遍性问题和实质性问题。

《美术报》从一面世,就注定是一份能够与画者和读者同呼吸、共命运的专业报刊,举凡业内圈里的大事小事,一经这份最解风情的拿在手里有份量的报刊发布,便无人不晓。如,一位在业界享有盛名艺术家去世的消息,《美术报》定是以最醒目的位置和多个版面,对逝者生前诸多建树诸多贡献的评述展开,盖棺定论。这是作为纸媒宣传的一部分!

除了是它的粉丝之外,我也试着从专业的角度给它写点什么。2012年春节刚过,我斗胆给心仪已久的《美术报》投稿,题目《另类解读:艺术风格与个性表现》,自知当下刊物审稿大多要一段时间,但又不愿面对这一幕,因稿件多而石沉大海。几个星期过去了,心里犯嘀咕,二千字评论,自觉有点新意,不该被拒绝?那瑕疵出在哪?按捺不住,一个电话过去,编辑部告知若需修改会通过邮件发我。

请输入图片描述

半个月后的4月1日《美术报》录用了文章,还放在前几版,心里一阵暖意。更未料到,一个月后的5月,《荣宝斋》期刊相中它,通篇转载,加上其它艺术网站推送,甚有热度和亮点,喜出望外之感,油然而生。由于第一篇处女作顺利通过,报纸的整体文风我自当多揣摩、多体验。其实,正式给《美术报》投稿前,有好几年,我读过报纸上评论文,不免突发奇想,何不以长期在高校教学及创作体会,将日常所思所想,一点点、一块块归纳写成文。《高雅的创作与世俗的娱乐——当下中国画面面观》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写出来的,并发表。其时我负笈西子湖畔,修读于浙江美术学院,一位老师言之是篇好文,可以就这方面多写点东西。就像是第一篇转载及获好评,从另一个角度激励我,之后写评论就像按下启动键,一发不可收地产出多篇时评,均被采用。

潘丰泉 暖洋洋

《美术报》自办刊以来,从来对观点新颖针砭时弊的评论,不拘一格大胆采用,绝不是拒奇文于千里之外。是故,带着新面孔的评论家及其文章频频被刊登出来,而不是个别熟悉的老面孔,这才是给报纸输入新血液的正确举措,这才是读后如沐春风的此报一大特色。一开始,我只是比普通读者多一点专业兴趣去观注,因为从《美术报》这里得出的信息,包涵了各种画展活动,恰是美术人最期待的内容之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还不像现在互联网高度发达,比如京津地集合了当今画坛一流高手的一线城市,还有绘画实力杠杠的八大美院一年一度的毕业生创作展,以及上海、广东这些经济文化发达区域频频的展出,总有不少新的东西出现,是技巧、观念?它们向外界传递了怎样的信息?这些的这些,《美术报》能给予回答。

潘丰泉 高原晚炊

《美术报》是我向外界了解和掌握艺术资源的窗口,信息的及时准确,在当下尤为重要。作为评论人的一家之言,更要切入问题实质,否则言过其实,更要避免人云亦云,杜绝空洞无物和无病呻吟,远离被边缘化,可以说是当下美术人的普遍需求。我发自内心感谢《美术报》,一份版面只有八开大小的专业性报纸,给了我某种主动权,有感而发写点什么。除了解和掌握报纸上的信息之外,还能各抒己见,发出某种声音,对当下纷纷扰扰的艺术现象,不迷惑、不偏袒,所谓的“兼听则明”。紧扣时代的艺术评论,也能堪担大任。回想我和《美术报》的三十年,前后发了不下数十篇的评论文,包括属于命题约稿的,不少评论转载于《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等,一篇《晚境与功力》数次转载、引得好评。

潘丰泉 归牧图

如同人们攀援于真理的高峰之上,再俯瞰来路的层层迷嶂,此时让人回味和兴奋的画面不断在脑海中出现。

三十而立,意味着人生事业才真正开始,《美术报》亦是。作为阅读者和撰稿人,希冀它始终瞄准评论风格的多样性,尖锐而深刻,力避一类写得不痛不痒、模棱两可,所谓的八面玲珑的文章,即放在哪都行得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美术报》以自身特色,不可替代的强大基因,始终引领风骚。总之借助于传播力度,传递更多新的信息,是所有美术人内心真正的期待。(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福建校友会会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国砍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