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卓创资讯研究院研究员刘舜心
PP和PE作为最重要的通用塑料品种,其产能是衡量化工树脂行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2022年我国PP和PE产能都达到历史新高,随着产能的不断释放,2024年我国PP和PE产能将双双突破4000万吨大关,并将可能加剧结构性过剩问题。两大重要的合成树脂产能过剩,标志了塑料行业面临洗牌和分化,不仅仅是竞争优势较弱的企业被淘汰和落后装置的淘汰,也是其下游产业上细分企业的消亡与新生。
PP扩产潮流导致产能利用率持续走低,同时企业寻求出口路径:
2021年以前我国聚丙烯部分型号依赖进口,产量和需求处于紧平衡状态,工厂产能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然而随着我国炼化一体化扩产潮流推进,2022年我国PP产能达到3394万吨每年,同比增长8.4%,同时产能利用率降至88.79%,供需平衡差增长至23.75万吨,侧面反映出PP市场格局正朝供应过剩转变。根据卓创资讯统计,2023年至2026年我国仍有1794万吨产能投产。从需求端来看,主力聚丙烯消费包装制品在2022年已经过剩,虽然家电、汽车、医疗等行业对PP注塑需求稳定缓慢增长,但是对于PP扩产潮流的对冲效果有限,届时,我国PP开工负荷率在85%左右或变为常态,供需平衡差或进一步扩张。最后的结果导致PP行业国内竞争激烈,企业利润空间收窄,并且企业将不得不寻求出口渠道来转移国内的供需矛盾。
PE形成中低端料供给进一步过剩,高端料依赖进口的格局:
2022年我国PE产能2870.8万吨,同比增长7.9%。目前我国PE整体表现为高端型号依赖进口,中低端型号在2020年以前处于紧平衡,此后,扩产计划冲击供需格局,中低端型号进入产能过剩时期,产能利用率从90%左右的高位水平降至2021年的86%和2022年的85%。根据卓创资讯统计,受炼化一体化进一步推进,原料多元化驱动等因素影响我国PE仍将处于增长状态,到2027年,预计我国PE设计产能将达到4835.8万吨。从需求端来看PE的主要下游在膜料,PE膜的表观需求在2022年受到YQ影响有所下降,其主要行业涉及电子产品、玻璃、仪表盘等,需求虽然长期来看稳步上涨,但是电子产品、房地产、汽车等行业需求已经趋于饱和,增长空间有限。届时PE产能利用率也预计在未来五年之内保持85%。整个行业中低端料处于供给过剩阶段,高端料或仍有部分依赖进口。
工艺绿色化、多样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2020年我国提出了“双碳”的发展目标,2022年8月,工信部等三部门印发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切实做好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因此绿色低碳、低排放优势的乙烷裂解和丙烷脱氢装置未来三年新增装置较多,成为未来三年重点发展方向之一,PDH生产方式是通过3个碳的丙烷转成以3个碳的丙烯,乙烷裂解制乙烯是2个碳转换成2个碳,碳转化比都为1:1,而其他工艺通过多个碳转化丙烯和乙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轻烃原料制烯烃碳转移个数较少,因此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较少。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产品的低碳优势逐渐被企业列入竞争优势之一。两种工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在每吨烯烃产品中约为1.1吨,远低于煤化工的11吨和石脑油裂解的3.7吨。二氧化碳排放权是企业端具有价值的资产,也是国家实现“碳达峰”目标的主要抓手,若按照其价格5-10元每吨计算,轻烃制烯烃成本相比于煤化工减少50-100元每吨。轻烃原料制烯烃助力企业减免碳成本,在绿色化的发展趋势下具备减免碳成本优势。
扩能扩产潮流最后的结果可能导致非一体化竞争陷入被动。PP和PE或将进一步过剩,将在一定程度上倒逼非一体化装置不断补链、延链和强链,提高装置的竞争力,从原油、煤炭、天然气开始就打造一体化的原料优势,并且部分产业链将围绕“双碳”等政策性指引发展。同时,这也加速了整个化工产业的优胜劣汰,精细化工产品生产、格局都会迎来变革,生产品种、规模越来越集中化,企业数量将会逐步减少,现有头部企业都会面临产业链的重整,中小型企业在不具备一体化资源的情况下或陷入被动局面。
新浪合作大平台期货开户 安全快捷有保障Copyright @ 2015-2022 中国砍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